课程标准(样例)
日期:2021-11-25  作者: 来源:  浏览量:314


康复功能评定》课程标准(样例)

课程编码:030829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适用专业:康复治疗技术

计划学时:40学时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郭艺茹   2021年1月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姚登车   2021年1月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康复功能评定》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康复功能评定》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必修课,是校企(院)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为学生对物理疗法和作业疗法的学习提供系统、全面的康复机能评定理论与技术的知识框架,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课程的作用:通过康复功能评定的教学,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各种功能障碍的评定方法。通过实习操作学会基本操作技能。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学习与实际的联系,为今后教学、科研、训练工作打下基础。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

序号

前导课程名称

为本课程支撑的主要能力

1

《人体解剖学》

人体肌肉分布及体表标志

2

《运动学基础》

解释人体运动的原理与变化规律

序号

后续课程名称

需要本课程支撑的主要能力

1

运动治疗技术

运动功能障碍评定

2

作业治疗技术

ADL评定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以康复临床中的工作任务为引领,采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模式,理论知识为临床工作服务,培养学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以典型的临床病例为载体,设计各种不同的教学情景,根据康复程序进行临床处置,通过角色扮演、技能训练、分析讨论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评判性思维及沟通、合作能力,同时主要让学生熟悉临床康复评定工作的过程。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一线康复专业人才的的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课程设计上由学校、行业共同开发,完全基于康复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以服务于临床康复岗位的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临床康复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线,同时结合相关国家执业治疗师资格考试的要求,按“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设计安排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采用工—学结合、院—校联动的深度递进式结构组合形式,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开放式实训、综合实训、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方式完成,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临床康复工作流程、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

(四)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本课程的内容选取主要是以临床康复所需的基本技能所对应的能力为依据,同时考虑高职生的认知特点,遵循“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此外,结合国家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士)资格考试的要求,来设计安排教学内容。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经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完成临床康复所需的各项工作任务;掌握康复常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名合格的康复人员所应有的职业素质与道德素质;另外,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拥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具备一定的责任心和爱心。

(二)分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基本生理指标测量、人体形态学测量、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肌张力评定、平衡协调能力的评定、步态分析及ADL评定的相关基本理论;

2)理解心肺功能评定、疼痛的评定、运动控制障碍评定及高级脑功能障碍评定的相关理论;

3)了解环境的评定、生活质量评定的相应理论。

 

2)能力目标修改成技能目标

1)独立并规范地完成基本生理指标测量、人体形态学测量、关节活动范围测量、徒手肌力和肌张力测定、协调与平衡功能的评定、疼痛的评定和感觉功能评定;

2)会应用量表进行ADL、言语功能、认知功能和吞咽功能的评定;

3)了解应用仪器设备进行等速肌力测定、肺功能测定、心功能评定和步态分析;

4)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

5)能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3)素质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3)具有博大爱心和高度责任心;

4)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

项目名称序号

任务

知识

技能

学时

项目一

康复评定总纲

 

任务一:

全面了解康复评定

1掌握康复评定的基本概念、康复评定的工作流程、康复评定的注意事项

2熟悉康复评定的三个层面、常用的康复评定实施方法

3了解康复评定在康复临床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及检查与测量方法的评估


 

2

任务二:人体形态评定

1、了解人体形态评定的发展概况、主要内容。

2、熟悉正常姿势及其评定,体表标志确认,身体长度、围度、身高及体重测量、身体素质评定 。

3、掌握常见异常姿势及其评定。

 

独立熟练的进行体表标志确认,身体长度、围度、身高及体重测量、身体素质评定 以及常见异常姿势的评定。

 

2

项目二

运动功能评定

 

任务一:肌力评定

1掌握肌力的定义与肌的分类、肌收缩类型与影响肌力的因素及各肌力的具体检查方法

2熟悉评定目的和适应症与禁忌证

 

 

 

   熟练掌握各肌群肌力的评定方法

3

任务二:肌张力评定

1掌握肌张力的定义、肌张力的检查方法及痉挛的评定标准

2熟悉异常肌张力

3熟悉功能评定量表

  

 

   熟练掌握各肌群肌张力的评定方法

3

任务三:关节活动度评定

1掌握关节活动度的定义与分类、影响关节活动度的生理因素及各关节活动度的具体测量

2熟悉关节活动度测量的测量目的和关节活动度测量的方法与步骤

3熟悉关节活动度测量的适应症与禁忌证和结果分析与记录

 

 

 

  熟练掌握人体各关节关节活动度测量的方法与步骤

 

3

任务四:步态分析

1掌握步态分析的目的、步行周期的定义、正常步行周期的基本构成及常见病理步态的原因及表现

2熟悉适应症与禁忌证定性与定量分析法

  

 

   熟练掌握各种常见异常步态的原因及评定方法

3

项目三:发育性反射及反应评定

任务一:反射评定

1掌握脊髓、脑干和中脑及大脑皮质所控制的反射或反应

2熟悉脊髓、脑干和中脑及大脑皮质所控制的反射或反应的检查方法,以及这些反射或反应出现与消失的时间和临床意义

 

   熟练掌握各种反射活动出现与消失的时间及意义

3

项目四:运动控制功能评定

任务一: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1掌握平衡与协调障碍的分类及评定的方法与步骤

2熟悉评定的注意事项

3了解评定的适应症与禁忌

  

   熟练掌握协调与平衡功能的评定方法

3

任务二:运动控制障碍的评定

1掌握评定内容与方法及Brunnstrom肢体功能恢复阶段

2熟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运动控制障碍及评定目的

3了解运动控制的模型与结论

 

 

熟练掌握Brunnstrom评定的过程

2

项目五:高级脑功能评定

任务一:感觉功能评定

1掌握躯体感觉传导通路、躯体感觉分类及检查步骤与方法

2熟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3了解结果记录与分析

 

   熟练掌握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的评定方法

3

项目六:日常功能评定

任务一:日常功能评定

1、了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定义、分类、内容、评定目的、评定步骤、评定方法、评定时间、评定的场所。

2、熟悉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的注意事项。

 

 

 

 

    熟练掌握ADL的评定方法

2

项目七:心肺功能评定

任务一:心肺功能评定

1掌握心电运动试验方法的选择及禁忌证和适应证

2熟悉六分钟步行试验及心功能分级

3了解心电运动试验结果分析

   掌握六分钟步行试验的方法

2

项目八:常见功能障碍的评定

任务一: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

1、了解偏瘫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

2、熟悉联合反应和运动、共同运动、痉挛模式与特定姿势。

3、掌握Brunnstro评价法、Bobath评价法、MAS、上田敏法、Fugl-Meyer评价法。

 

 

 

掌握偏瘫患者功能的整体评定过程

3

任务二:脊髓损伤的康复评定

1、了解脊髓损伤类、评定的意义。

2、熟悉脊柱脊髓损伤诊断。

3、掌握脊髓损伤评定的方法、量表。

 

 

 

   掌握脊髓损伤平面的确定方法

3

项目九:其它

任务一:心理及环境评定

1掌握心理技能、社会技能的定义及自我管理技能的定义

2了解社会心理技能和心理成分评定的目的及评定方法

3了解环境评定的定义和方法,及评定的临床意义

 

 

   了解社会心理技能和心理成分及环境评定的评定方法

2

总计

20

20

40

 

四、课程实施

(一)教学条件

1、实验实训条件

1)校内实训  校内康复实践基地建造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创造与真实工作环境相同或相仿的训练环境,使之具备现场教学、实验实训的功能,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2)校外实训.充分利用院—校合作的实习基地,满足学生校外实训、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的需要,并注意职业能力的发展,使院—校合作平台的资源成为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场所。

2、师资条件

1)从事本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应掌握康复相关的所有基本理论知识,能熟练操作临床上康复所需的基本技能,有高度的责任心与职业素养,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及相关执业资格证书。

2)从事本课程教学的兼职教师,应掌握康复相关的所有基本理论知识,能熟练操作临床上康复所需的基本技能,有高度的责任心与职业素养,具有相关执业资格证书。

3)本课程教学任务由姚登车、俞佳祁、热娜古丽·阿里甫郭艺茹等教师完成。

(二)教学方法建议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问题讨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等,充分应用多媒体、网络、触控系统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医院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为一体、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临床处置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打破了学科式课程的教学体系,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服务于技能训练。在教学内容上,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内容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线,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在空间上的结合。在教学时间上,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人为划分时间段的做法,从而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在时间上的交融,因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三)教材选用或编写  

本课程的教材编写以临床典型病例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的康复任务为主线,所有知识、技能内容、素养和活动围绕病例,符合整体康复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处置能力,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职业迁移能力为目标。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例如)

项目

考评内容

比例

形成性评价(40 %)

课堂提问

10%

出勤率

10%

技能操作

20%

终结性评价(60%)

病案分析

10%

技能操作考核

10%

期末考试成绩

40%

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组成,比例为40%:60%。教学评价,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

1、形成性评价。占40%,形成性评价根据学生任务执行情况、学习态度、完成作业情况综合评定,结合课堂提问、出勤率、技能操作等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强调课程综合能力评价。形成性评价。必须罗列清楚

2、终结性评价。占60%,综合能力测试(包括病案分析,技能操作考核)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40%。

本课程以百分制考评,60分为合格。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网络课程  参与建设国家资源库平台康复功能评定课程网站,通过搭建多维、动态、活跃、模拟场景的课程训练平台, 使之符合现在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

2、网络资源  实现师生网上互动和多媒体资源的共享,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等网上信息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性学习。

3、校内实践基地  在校内创建理论实践一体化实训室,创造与真实工作环境相同或相仿的训练环境,使之具备现场教学、实验实训的功能,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同时配备各种康复实训室所需的设备,满足学生各项技能操作练习的需求,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校外实践基地  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医院的资源,定期对兼职老师进行培训和集体备课,提高兼职老师的教学能力,使之符合课程临床教学的要求。

七、其他说明

1、本课程适用于三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普通高职学生和现代学徒制学生

2、根据新技术发展,该课程标准使用每年修订一次